55名新加坡慈少在志工团队的陪同下,前进龟咯岛国家公园,在趣味攻站游戏中探索大自然。摄/李淑晶
越过新柔长堤,2025年新加坡慈少要前往马来西亚龟咯岛体验三天两夜的营队生活咯!
“这次生活营主题是生命.成长.起飞,在大自然环境下让孩子学习成长,也希望通过课务安排的课程带给孩子去发掘他们自己的强项。”慈少生活营协调冯国基表示,这是近年来的突破,首次不在静思堂举办大型营队,就是希望给慈少们一个不同的体验。
幕后策划的各个功能组,充满活力地向慈少们自我介绍。摄/ 潘彗文
6月20日至22日,55名新加坡慈少远离新加坡的都市喧嚣,走进龟咯岛的自然生态。除了观摩与看见自己的强项和认识他人的亮点,慈少也有机会夜宿在大自然中,学习聆听大地的呼吸声。
为了更贴近大自然主题,组别名字也下了不少心思,都是在龟咯岛可以看见的动植物,如银鹳、翠鸟、弹涂鱼、鱼鹰、蚂蚁、蜻蜓、红树果和沼泽百合,让慈少更了解当地生态。
摄/李淑晶
分辨观点与事实 活出自信
“‘猪比较笨’这句话是观点还是事实?”课务组洪丽环老师提问慈少。事实是猪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也具备只有世界上最聪明物种才拥有的认知能力,并具有情感、同理心,并且善于社交。
洪丽环通过讨论,引导慈少辨别言语中的观点与事实,学习如何不轻易地被他人的言语影响。洪丽环说:“说出口的话,可能是当下的情绪,或者是个人的认知而已,而非事实。”
首先洪丽环引导慈少写下自己觉得听了很难受的话,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自己是否同意自己听到的这句话,再看现在自己会怎样去理解或反应。
慈少围绕着话题热烈讨论,分享各自的经历与心得。翠鸟组慈少翁昀禧分享道:“我学到了观点与事实的区别,可能别人的观点与你不同,但不同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弹涂鱼组慈少邱净玥表示可能我们未经深思说的气话,会伤害到对方,“所以自己说话前要三思,哪里做得不好就要改进”。
夜暮降临,慈少们用完晚餐后在星夜下分享一整天的心得,课务组徐振兴牙医和慈青哥哥姐姐也献上几首歌。歌声飘扬在宁静的龟咯岛上空,让慈少们度过首次在沼泽地入眠的夜晚。
向自然生态学习 寓教于乐
营队第二天的晨曦,叫醒熟睡的慈少不是手机闹钟声,而是龟咯岛公鸡的啼叫声。鸡鸣声高昂而清脆,响彻民宿。慈少用完早餐后换好营队T恤,从民宿码头搭船前往龟咯岛国家公园进行沼泽攻站任务。
摄/ 许金龙
出发前各组慈少收到一张任务卡,需要在岛上完成挑战,解开谜底。除了考验慈少的智力,观察力也是重点。其中一个任务是拍下龟咯岛的生物,慈少执行任务时,注意着红树林里独特的生态景观,随时抓紧机会拍下指定的生物。他们沿着红树林蜿蜒的栈道,踏上一场与大自然零距离的探索之旅。
摄/李淑晶
“当我们设计这个攻站环节时,我们注意到在新加坡好像没有那种可以让慈少沉浸在红树林里的体验,让慈少远离城市,真真正正去探索、享受红树林带给我们的景色。所以我们的设计过程就是围绕着这个探索的概念去做的,让大家可以在红树林里一路完成。希望这个体验能让大家留下回忆,也可以拍一些照片带回去留作纪念。”学员长戴旭安说道。
“智明,我们要前往下个攻站了!”队辅呼叫还在原地的慈少郑智明。郑智明紧握相机,注视取景器寻找远处那只正在林间活动的沼泽地生物。指尖轻轻一按,快门声在寂静中清脆响起,定格了大自然最真实的一瞬。
郑智明(下图)受到爷爷和妈妈的启发,热爱大自然,平时常拿相机拍大自然生态。他个子不高,身上却带着沉重的远焦距相机。他兴奋地分享:“我刚才拍了螃蟹,植物和昆虫,可惜在红树林没拍到鸟类,因为国家公园比较迟开,这一带的鸟类早晨都已经退回森林,刚才回去的路上我还拍到一头野猪!”
摄/ 许金龙
妈妈严欣颖也是营队工作人员,来龟咯岛路途中才发现孩子带爸爸的相机来入营,自己也哭笑不得。
“智明很喜欢这次的慈少生活营,我也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因为在新加坡很难有这样零距离接近大自然的机会。孩子在这几天除了接近大自然,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严欣颖说道。
地方发展与共生 换位思考
回到民宿,看见龟咯岛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龟咯岛的自然生态的脆弱,慈少们若有所思。这个环节中,慈少分成四小组,分别扮演投资者、城市规划师、渔业养殖者和环保人士,以辩论的方式一起探讨如何为龟咯岛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并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如何在龟咯岛地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污染管理。
摄/ 许金龙
各组慈少热烈讨论。代表投资者的慈少指出当地由于年轻人向往城市发展而面临人口老人化,身为投资者就应该加强龟咯岛的网络通讯设施,这样龟咯岛的海产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得到推广和更多人的关注。代表环保人士的慈少看见龟咯岛沼泽地上有很多垃圾,并建议在龟咯岛设立几个环保分类站。除了让居民可以分类垃圾,也落实环保。
代表渔业养殖者则注意到渔业会影响到海洋生态的影响,并提议在养殖范围内种浮叶植物,因为浮叶植物可以在水里产生氧气,让渔业和大自然生态共生息,最后代表城市规划师的慈少希望借助外资,振兴龟咯岛的生态旅游业 (Eco-tourism),让大众看见龟咯岛美丽的自然生态,支持保育工作。
摄/ 潘彗文
此外,有丰富访视经验的马来西亚新山慈济志工洪静芳和郭玮妤分享了一个当地案例,以个案研讨的方式让慈少分组讨论。“大家可以思考,作为一名志工,您可以如何帮助他们?”
经过一番思考及讨论,慈少对于这个家庭提出了几个济助方案,相当地全面。他们从案主一家的需求出发,建议提供衣、食、住、行,包括心灵和精神上的协助与陪伴方式。
接着洪静芳简介慈济慈善历史,当问起在场的慈少们谁是慈济第一位访视员,有几位慈少回答是师公上人(证严上人)。她与慈少分享慈济慈善精神,以及从初访、家访到复查的运作,慈善是慈济的根本,而拔苦与乐的工作,需要很多有心人一起来投入。
三天两夜在丰富课程中悄然过去,沉浸在大自然中的慈少,带着满怀的精彩体验和感想,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这个不一样的营队体验,让成长中的少年们,累积了更多勇敢起飞的力量。
新加坡团队把握机会,带领慈少们参访笨珍慈济环保教育站,学习做资源分类。摄/ 李淑晶
慈少们也前往北干那那老人院关怀,为长者呈现手语表演和打扫居住环境。摄/ 潘彗文
欢迎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