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这是什么菜?” “这是……青菜!” “是白色的菜!”
在此起彼落的童声中,导览员林福源笑眯眯地解释:“小朋友,这叫‘奶白菜’!”
2015年3月17日早上,慈济大爱幼教中心的56名小朋友在九位老师的陪伴下来到了林厝港的有机菜园参观。对多数在组屋区成长的小朋友来说,首次逛菜园的兴奋和期待,早在路程上展露无遗。
“老师,你看那里有farmer uncle(农夫叔叔)!” “那里有美美的花!”扣着安全带、坐在巴士里的孩子用力地仰起头,不停指着窗外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林厝港坐落于新加坡西北部郊外,而国华科艺农场是其中一家农场。除了菜园,小朋友们还参观了此农场的“周末农场”市集。
健康食物在菜园
小朋友黄靖鏻说:“我喜欢这里,因为蔬菜很美!”
为了配合教学主题“我的健康食物”(My healthy food),老师们趁着学校假期,把三至六岁的小朋友带到菜园去实地参访。小朋友在幼苗培育区中,了解到蔬菜从发芽、移植、直到收割需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
“这个部分是什么?”导览员拿着一棵芥兰菜,依序指着叶片、茎部和根部,询问小朋友。
有些小朋友的知识还真不少,除了能够回答部位名称,还能说出相应的功能,如制造食物、传输养分和吸收水分呢!
各类蔬菜的完整模样,小朋友以前只从照片和影带中见过,如今活生生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小朋友争先恐后抢着菜,想要通过触摸和嗅觉进一步认识这个“新玩具”。张文慧老师趁机教育:“温柔点,慢慢传。蔬菜‘受伤’了可要叫救护车哦!”这一番巧妙比喻,对小朋友果然奏效,不仅动作变温柔了,还展现出平日的团队默契——手拉手,一起走。
导览员林福源曾经接触过不少幼教参访团,在他眼里,这群懂得列队的小朋友比较有纪律。
小心呵护小植物
参访结束后,小朋友的任务才刚刚开始呢!原来,他们必须带着小麦草和豆苗的种子,回到幼教中心尝试耕种,体验当“小农夫”的幸福。
隔天,小朋友来到学校就迫不及待地看看自己泡了一整夜的种子长得什么样。看到小麦草和豆苗已经发芽了,小朋友赶紧报告老师:“那个种子已经长东西了!”老师颇有默契地边接话边解释:“这个过程叫做‘发芽’。”
不管是松土、播种还是浇水,这些步骤小朋友都必须亲力亲为,老师只在一旁给予适时的援助。泥土不小心堆得太高,或是浇水太多溢出来,小朋友都必须学会拿捏,尝试去解决。
“培养的他们的责任感,像我们在教他们怎样种的时候,他们对小麦草的动作就没那么大。”张文慧老师说道。“看到自己种的植物,他们会很呵护的,小心地移动,就像爱护一个小动物一样。”
我当农夫真幸福
第三天了,小朋友观察到种子长了一点点绿色,苗长出来了!他们持续用心地把每天所见所“闻”画在小本子上,不时回想起老师之前所教的植物成长过程。
老师也向小朋友提出了“食物金字塔”的健康饮食概念。原来,我们要多吃五谷杂粮,蔬菜也要多吃;肉类、糖果、零食则是在“金字塔”的顶端,少吃为妙!
幼苗一天天长大,童真的心灵,对天地万物的感恩,也一天天增加。小小年纪的余欣曈说:“我们要把全部(食物)吃完,因为(农夫)种得很辛苦,如果没有吃完农夫会哭。”
第七天,小麦草和豆苗长成了。老师剪下一根根小麦草请小朋友尝尝,并问道:“看看有没有水果的味道?”放入口中咀嚼,有的说像梨,有的说像糖果,有的则露出涩涩的表情,辛勤耕种后的滋味,因人而异。
对于自己培植的小麦草,余欣曈纯真地说:“(种菜)很好玩,因为它吃起来很甜很好吃。”
多吃蔬菜不消福
看到小朋友的转变,张文慧老师回想起一年前有的小朋友刚入学时,一根青菜都不吃,还有人干脆吐出来,表示拒绝。为了引导小朋友把菜放进口里,老师们集思广益,软硬兼施。张文慧举例:“会请他们看别的小朋友怎么吃,会和他们说不吃菜是消福。”
通过不断地沟通与训练,如今小朋友吃完饭后,盘子都是空的了。不仅如此,张文慧老师说道:“就算他们的菜和饭掉在桌面上,他们都会捡起来吃。”
一周后,青青幼苗丰收了!小朋友带回家的,可不只是自己的农作物。经过接近一年的熏陶,加上亲自种植食物的经验,这群新手小农夫已经慢慢学会不浪费食物,也渐渐明白吃菜的益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