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幸福才会笑,是要笑了才幸福。大爱、大爱、大爱亮起来……”
慈济新加坡分会2013年第二次静思语教学分享会,在3月16日中午以轻松的方式掀开序幕。20名中小学教师笑逐颜开地相见欢,大家暂时卸下工作压力,心灵充电再出发!
厘清方向 联谊凝聚力量
十多年前,台湾慈济教联会团队多次应邀前来新加坡分享静思语教学成果后,新加坡教师们备受鼓舞,于1999年成立“慈济教师联谊会”(简称教联会)。
“十年前,卓金桔师姊(即回归静思精舍圆顶的德格师父)带领老师们回台寻根,但2006年后大家就没再返台取经了。”分享会协调吴垠瑰表示,教师们回到各自的岗位后,将所见所闻活用于课堂上,偶尔举办小型联谊,彼此分享教学心得。
一些比较活跃的教师,也投入分会亲子班等教育活动。2010年分会增设教育组共修,教联会联谊就渐渐少了。
2012年11月,台湾曾裕真老师及教育团队共六人,在新加坡展开两天六场的心灵座谈、讲座及会议,与本地老师及慈济志工进行交流与分享。17日教育团队于菩提学校介绍静思语教学后,很多教师更在回馈单里表达了继续参与的意愿。
这次的深度交流,让新加坡教育组厘清了未来方向,希望能接引更多教师加入教联会。为凝聚教联会力量,教育组从2013年开始,每两个月举办“静思语教学分享会”,让大家分享静思语教学的实践心得,互相鼓励和学习。
“开始用静思语教学后,孩子们变得比较温顺,秩序也比较好。不仅如此,这也让老师们比较有爱心。”吴垠瑰表示,本地语文教师需要带三班,教学时间比较匆忙。通过教学分享会的心得交流,能启发他们在有限时间内运用静思语教学。
“就像撒下种子,却不是每一颗都会发芽,何况教育需要长时间才看到效果。还是有一些老师默默地以静思语教导孩子。”
妙用好话 启发孩子善念
1998年,钱宝来老师曾跟随慈济教联会参访静思精舍,也随身带回了《静思语》,从此把静思语引用在教学里。
钱老师觉得静思语很受用,尤其一句“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让她勇于面对婚姻考验。她也会把静思语、智慧好话做成小册子,分发给学生。低年级学生识字有限,小册子就以汉语拼音为主;高年级则是文字为主,也让学生多学习中文字。钱老师曾在课中与低年级学生分享:“君子量大,小人气大。”还幽默地说:“气越累积越大然后会爆炸。”让学生印象深刻,从而改掉了因小事起争执的毛病。
任职于中正中学总校的华文老师王丽薇,参加第一次教学分享会后,就尝试把静思语带进校园里。她把静思语贴在班级壁报,或用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题目中,渐渐的学生也能自然地把静思语用在书写作文,间接加强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青春期的大男生血气方刚,容易冲动。有一次王老师班上的两个大男生吵得几乎快要动手了,王老师就让他们自己看着班上的静思语“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学生看了就说自己没有生气。老师也善巧地回应:“那还有什么问题吗?”一场纠纷就这样轻易地平息和化解了。妙用静思语,即是无形的心田耕耘,让学生在每一天的熏陶中将美善深植在心田。
用心陪伴 处处爱语鼓励
十多年来默默落实静思语教学的纪翠云老师,与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在课文中穿插静思语。她以一篇玫瑰园课文为例:“有个母亲带着双胞胎女儿去玫瑰园里。一个女儿不满母亲为什么带她来长满刺的花园,另一个女儿则兴高彩烈地感谢母亲带她来看这片长满刺但开着很多漂亮花朵的花园。”同样的情境,不同的感受。纪老师就引用静思语:“一个缺口的杯子,如果换个角度看它,它仍然是圆的。”借此教育学生:“遇到不如意时要学习转念。”
纪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活用静思语,比如将“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用在论文中。此外她也提问:“哪一句静思语让你感动?然后会用哪一句送给亲朋好友?”
纪老师执教的中正中学总校是以道德理念来编班。有一次她被安排在“谦班”做班主任。为了让学生了解班名,纪老师请学生以一句成语来形容。当学生都回答:“满招损,谦受益。”她则引用了静思语:“稻穗结得越饱满,越会往下垂;一个人越有成就,就要越有谦冲的胸襟。”说明谦虚的重要性。
纪老师喜欢在学生作业的空白处写下静思语。久而久之,当学生拿到作业簿时总是很有默契地翻到最后一面,先看是什么静思语才看作业题目。
学生值日表的小提醒,也是纪老师融入静思语之处。比如“扫地扫地扫心地,不扫心地空扫”,提醒学生对于清扫工作的重视,“小事不做,大事难成”,则希望能改变学生对值日的被动心态。此外,班级壁报也放着静思语录,随时启发年轻学子,点滴种下善因。
有一次分发成绩单时,有个篮球队的学生看到四分的成绩就红了眼眶,强忍着泪水。纪老师从点名簿里找学生的手机号码,然后发了一句静思语鼓励他:“人生不是球球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2008年,已上大二的这个学生回到学校,拿出短讯给纪老师看,还说:“老师您还记得这短讯吗?是您当年寄给我的。我换了四个手机都还保留着它!”
纪老师有个习惯,就是跟毕业生结缘静思语书签。她用心地观察学生们的品性,并选出适当的静思语赠送给他们,其中就包括了在场的陈淑文老师。
智慧传承 杏林又添新芽
26岁的陈淑文老师,曾经是纪老师的学生,一直还收着老师当年送的手工静思语书签。去年和同事王丽薇在台湾花莲旅行时,无意中来到静思精舍,并接触了静思语。回国后,她和纪老师分享这段经历,纪老师就邀约她们参与今年第一次的静思语教学分享会。那时,她才惊觉原来自己早在12年前就已经和静思语结缘。
在2001年毕业时,纪老师赠予静思语“人生有如高空走索,应专心一意往前看,向前走,不要回头空懊悔”,让她觉得蛮符合自己的心境,老师好像很了解自己。当时的陈淑文比较悲观,缺乏信心。“在成长过程中,希望自己在失败或受挫时吸取教训,然后设法让自己站起来,不断成长,而不是原地踏步。很多事情过去了,就不要抓住不放。”如此再回首,她说:“其实蛮意外这句静思语对自己有那么大的影响。”
中学时期,陈淑文参与校内的华文学会,纪老师就是当时的辅导老师。“中二、中三时期,和老师接触较多,让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老师对教学充满热忱,非常关心学生,而她教育学生的道理也会实践在自己的生活中。”
人生路上,一如纪老师的良师们,启发了陈淑文投身教育。“老师的工作很有意义,可以影响一个人,自己很想也做得到。”
参与了1月19日的第一次教学分享会后,陈淑文觉得要融入静思语教学并不容易。然而当她听到王丽薇的实践心得后,觉得并非不可能。“一开始很担心学生会因为宗教色彩而感到不舒服,因此不敢尝试以静思语教学。但我慢慢发现静思语很浅白,都是待人处事的道理。”
教龄四年半的陈淑文在分享会中看到教师们的用心,觉得很感动,找回当初投身教育的初发心。她决定自己先好好地了解静思语,再融进教学里,进而影响更多学生。
听了这对前师生的见证分享后,中正中学总校的彭俊豪校长表示:“最让教育工作者满足的,就是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心态正确和善良。”
彭校长以“传灯”来形容纪翠云老师那份对学子的智慧传承,因而改变了许多学生的命运,是一位很让人敬重的老师。彭校长遂以八字心得来总结:“人生难得、人师难求。”
分享会尾声,关怀教育志业的分会副执行长张正昌欢喜赞叹:“看到老师的用心改变了学生,让社会多了一位好人。如此分享可让其他老师借鉴经验,从中学习。”此外他也期待温馨的分享会,让充电再出发的教师们“可以带着正能量,再把它散播出去。”
静思语教学,先学后教,期待教育工作者将智慧好话“内化”再“外行”,成为学子们最好的学习楷模,让新加坡校园重新绽放静思语的光芒。